
高雄城市更新與觀光焦點:亞洲新灣區、體感科技園區與海空經貿城的實況與影響
高雄的城市更新到底改了些什麼?
這幾年在高雄,從輕軌沿線到海港邊的建築,你可能會發現越來越多新的空間出現。亞洲新灣區蓋了音樂中心和圖書館,體感科技園區主打高科技互動,高雄港與小港機場之間則出現了「海空經貿城」這個新名詞。這些地方看起來很新、很現代,但實際上,它們怎麼改變了城市的使用方式?
這篇文章試著從這三個重點區域出發,看看高雄的城市更新對生活、觀光和空間使用帶來了哪些具體改變。
亞洲新灣區的建設與空間變化

亞洲新灣區是高雄都市更新的重要基地之一,地理位置介於前鎮區、苓雅區與鹽埕區交界,緊鄰高雄港第三船渠。原為工業與倉儲用途,該區自2010年代起陸續推動轉型,由高雄市政府與港務公司協調規劃,成為集市政機能、觀光設施與文化場域於一身的複合型城市區塊。
地理與開發背景
亞洲新灣區的更新背景,與高雄港務機能外移有關。過去此處設有多處貨櫃碼頭與倉儲設施,隨著貨運重心轉向洲際碼頭及臨海工業區,舊有港埠用地釋出,提供都市再開發的機會。更新策略強調「港市合一」、「水岸開放」與「文化植入」,對應國家級港灣治理與地方創生政策。
已落成的重要場域
目前亞洲新灣區內主要公共設施包括:
- 高雄展覽館:2014年啟用,是南部最大會展場地,辦理多場國際展覽、文創與產業博覽。
-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於2021年落成,設有海音館、音浪塔及戶外舞台,用於演唱會、音樂節及教育推廣。
-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開放式建築設計,具綠建築認證,是市民閱讀與社區活動據點。
- 高雄港旅運中心:2021年啟用,接待國際郵輪旅客,提供通關、接駁與候船服務。
- 輕軌沿線與公園綠地:輕軌系統貫穿區內,並配合開放性綠帶如新光公園、海邊廣場等,形成步行與慢行友善的區域樣貌。
空間型態與觀光動線
亞洲新灣區的設施以步行可達為前提,設計上強調海港視覺連通與開放性街廓,輕軌、YouBike與步行動線搭配良好。區域內常態舉辦書展、音樂會、農市集等公共活動,吸引遊客與居民互動使用。
目前常見的觀光動線包括:
- 駁二藝術特區 →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 光榮碼頭夕陽觀景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展覽館 → 海邊漫步與公共空間休憩
- 搭乘輕軌沿線一日遊,串連亞灣與周邊社區景點
使用者觀察與實際感受
實地訪查與多位旅客意見指出,該區整體景觀完整、環境乾淨,適合拍照與散步。然而也反映出以下使用問題:
- 晚上某些區域照明不足,民眾反映安全感較低。
- 餐飲與日常消費空間分布不均,旅客常須步行至外圍消費。
- 活動未舉辦時,部分場域使用率低,節點功能未充分發揮。
預計完成時間與未來規劃
根據市府與媒體資料,目前仍在推動中的工程與預定完成時間如下:
- 南基地(特貿三區)開發於2025年動工,預計2030年前完成。
- 智慧社會住宅預計2031年交屋,將引入AI與綠能設計。
- 新光公園改建工程預計2025年9月完工。
整體亞洲新灣區的開發期程橫跨10年以上,未來仍有多個街廓與空間進行中。
初步評估
亞洲新灣區在都市視覺、空間開放與公共建設方面已展現明顯成效,部分設施使用率高,對觀光與城市品牌形象提升有直接助益。不過,仍須強化區內日常機能、提升夜間安全與活動安排密度,讓該區不只是節慶空間,而是具備穩定人流與生活功能的真正生活場域。
體感科技園區的科技導入與應用層面

體感科技園區位於高雄軟體園區一帶,原為資訊服務與企業研發導向的產業基地。近年在市府與中央合作下,配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與「智慧城市發展政策」,逐步導入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人工智慧(AI)等應用技術,打造結合產業研發、教育實驗與互動展示的複合型科技空間。
發展背景與政策導向
高雄市政府自2017年提出「體感科技園區推動計畫」,由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與地方經發局合作推動,目標是發展高值數位內容產業鏈,並吸引新創團隊與研發能量聚集。2023年起,市府於亞洲新灣區附近設置「FunTech體感科技基地」,並於軟體園區區內增設XR實驗室、感測科技應用中心、數位媒體工作室等專區。
此園區定位不僅限於觀光展示,更是南部重要的「體感技術測試場域」與「數位應用人才培育中心」。
實際應用空間與展示內容
目前園區內可供民眾參與或參訪的空間與活動包括:
- XR內容展覽館:館內展示多種互動應用技術,如歷史街區重建模擬、城市導覽AR眼鏡體驗、沉浸式光影展覽等。
- 智慧教室與創客空間:提供學生或教師使用的AI互動模擬課程、3D列印操作、感測技術應用課程。
- 數位媒體實驗室:拍攝空間、動作捕捉場與後製編輯工作站,開放部分大專學生團隊合作專案。
- 親子與社區導覽活動:每月一次開放日,安排導覽員解說互動裝置運作原理,並提供體驗課程報名。
- 科技與藝術結合展演:結合駁二藝術特區或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戶外藝術節,提供擴增實境導覽內容,提升公共空間的互動層次。
對觀光的角色與限制
體感科技園區雖具展示功能,但與觀光景點性質仍有差異。目前多數設施主要服務產業端與學術研究機構,開放活動則偏重教育與科技推廣。一般旅客若非特別規劃,很難直接進入或理解園區核心內容。
不過,園區導入的智慧導覽系統如QR碼、NFC感應、語音導航等,已逐漸被市府推廣至其他公共空間。這些應用使得科技園區成為推動高雄觀光「數位轉型」的重要測試場域。
發展現況與時間規劃
目前體感科技園區仍在持續擴充中。FunTech基地進入第二期建設階段,市府規劃於2026年底前完成:
- 主展覽中心常設化改裝與室內動線優化
- 增建戶外互動式導覽廊道與市民參與式牆面投影設施
- 整合AI導覽、App預約系統與票務支付功能
此外,部分設施也計劃引入私部門合作,例如與動畫公司、教育品牌、AR眼鏡廠商合作進行場域試驗,推動「科技+教育+觀光」的整合發展。
市府預估:
- 2024年底完成第二期空間整建(內部工程與機電設備)
- 2025年初擴大教育合作與親子體驗規模
- 2026年完成第一階段完整開放
這代表體感科技園區的對外開放模式與公共參與程度,仍將逐年調整。
高雄海空經貿城在交通與觀光中的定位

高雄海空經貿城是近年由高雄市政府與中央部會共同推動的大型區域發展計畫,重點在於整合小港國際機場、高雄港港區、捷運系統及臨近的加工出口區與自由貿易港區,形成具備國際運輸、觀光旅遊與產業轉運功能的綜合性城區。
區域範圍與建設構想
海空經貿城的主要範圍涵蓋:
- 小港機場周邊的航空商業區與國際航廈擴建用地
- 高雄港旅運中心、17號碼頭周邊腹地
- 前鎮加工出口區與臨海工業區南側部分地段
- 捷運紅線延伸段及其沿線站點範圍
這個構想的核心目標,是將原本分離的空運、海運與陸路交通節點整合起來,提供完整的「多式聯運」體系,並導入觀光、購物、商務、會展等附加機能。
重點設施與建設進度
- 小港國際機場擴建工程:
- 第二航廈規劃中,包含智慧通關系統、航空城土地釋出與國際航點增設。
- 目前已完成設計與用地協調階段,預計2030年前分期啟用。
- 高雄港旅運中心與周邊碼頭再利用:
- 港旅中心已於2021年投入使用,並規劃與港區17號碼頭整併,形成大型郵輪母港。
- 臨近空間規劃商場、旅館、郵輪登船廣場與步道串聯區。
- 捷運紅線南延計畫:
- 從小港站延伸至林園,沿線將設置站體與轉運設施,改善南高雄公共交通可達性。
- 配合觀光人潮、郵輪旅客與機場轉乘需求,打造一站式接駁系統。
- 自由貿易港區與智慧物流中心:
- 加工出口區轉型計畫推動中,導入智慧倉儲、冷鏈物流、跨境電商測試基地等。
- 規劃以高附加價值產業為核心,並提供關稅優惠及快速通關服務。
對觀光與城市機能的影響
海空經貿城的發展重點之一,是提升高雄作為國際觀光中繼與起點城市的條件,包含:
- 郵輪旅客可由港旅中心直接進入市區或搭捷運往返機場
- 國際航班旅客可於半小時內從機場前往港邊或市中心
- 透過自由貿易港購物區與免稅商場,形成新的購物觀光場域
此外,結合展覽館、音樂中心與南部高鐵轉乘節點,也可推動會展旅遊、商務參訪等中高端觀光模式。
現況挑戰與後續發展
雖然構想完整,但目前實際建設仍以交通與轉運設施為主,生活設施與人流尚未明顯聚集。主要挑戰包括:
- 區域內多屬工業或管制用地,轉型需要時間與法規調整
- 郵輪市場受國際政策與疫情影響,進港頻率不穩定
- 捷運延伸尚未完工,接駁動線尚未完全成形
預估時間表與後續規劃
- 捷運紅線延伸預計2031年前完成
- 高雄機場第二航廈預計2030年前啟用首期工程
- 自貿港區轉型與旅運區整合工程持續至2035年
整體而言,海空經貿城是一項中長期建設計畫,預期未來10年內將陸續完工,逐步形成交通整合、觀光中繼與國際轉運功能兼具的城市副核心。
延伸閱讀推薦:怎麼搭車最省事?一卡通、iRent、輕軌新手快速上手教學!
城市更新與在地觀光之間的落差與連結
雖然高雄市的三大核心建設計畫均具備明確的功能定位與未來目標,但這些城市更新是否實際與在地觀光發展產生連動,仍值得進一步檢視。
城市空間更新與實際使用者需求的落差
無論是亞洲新灣區的文化場館、體感科技園區的數位設施,或是海空經貿城的轉運系統,這些建設雖然有一定能見度與媒體關注,但從使用者角度來看,仍存在下列幾項落差:
- 空間可進入性不足:部分空間屬於封閉式或預約制,民眾無法即時接觸與使用。
- 導覽與資訊不連貫:觀光指引、語言服務與設施介紹未完整整合,造成旅客接收資訊斷層。
- 缺乏日常生活連結:大多場館與景點偏向大型活動場域,平日人流較低,無法與在地社區形成常態互動。
地方觀光資源整合不足
三大區域雖分別具備觀光潛力,但彼此之間缺乏橫向整合,例如:
- 體感科技園區缺乏與駁二或流行音樂中心的正式合作行程或套票設計。
- 亞洲新灣區與港旅中心之間雖距離不遠,但未設置明確的接駁工具或散步路線指引。
- 海空經貿城周邊旅宿資源集中度低,旅客無法方便地停留或安排行程。
市民參與與觀光共構的可能性
城市更新若希望與觀光產業共構發展,需將社區居民納入計畫過程中。目前已有部分案例顯示地方參與的潛力:
- 亞洲新灣區周邊居民參與設計節活動,舉辦社區導覽與市集。
- 體感園區曾與高雄市學校合作推動校外數位課程,將學生納入測試與回饋流程。
- 海空經貿城初期有與加工區廠商進行周邊交通需求調查,提升規劃細緻度。
這些實例可作為未來擴大民眾參與的基礎,減少「政策主導、使用者被動」的單向模式,轉而建立一種可以持續修正與調整的公共參與機制。
城市設計對居民與旅人的實質影響
城市更新不僅關乎建設成果與經濟數字,實際上更直接影響到居住者的生活方式與旅人的使用體驗。透過觀察亞洲新灣區、體感科技園區與海空經貿城的設計與使用狀況,可見城市設計如何影響人與空間的互動模式。
觀光導向的設計與日常生活的界線
許多城市更新案為了吸引觀光,常強調地標建築、節慶活動與可拍照場域,但這些設計是否真正服務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高雄部分新開發場域雖外觀亮眼,卻容易產生以下現象:
- 開放空間過度仰賴活動支撐,平日使用率偏低
- 設施維護困難,缺乏基礎座椅、遮蔭、廁所等機能
- 地面鋪面設計注重造型但不耐用,導致行走不便
這些設計雖符合觀光宣傳視覺需求,卻未考慮到長期使用與在地居民需求。
空間感知與動線規劃對旅人友善度的影響
對外來遊客而言,城市是否「容易理解」是一項重要感受。高雄在部分更新區域雖已導入雙語標示、YouBike站點與輕軌接駁,但以下問題仍常見:
- 轉乘資訊不足,從港旅中心至音樂中心無明確指引
- YouBike站點密度不足,租借點不易搜尋
- 公共地圖與實際地形存在落差,特別是高架區或分層設施難以理解
這些空間設計與資訊規劃上的落差,會直接影響旅客行程效率與觀感評價。
建設密集區的人流管理與噪音影響
城市更新後吸引大量人潮,對當地居民造成壓力也是需要考量的層面。部分場域如音樂中心演唱會或展覽館大型活動期間,周邊住戶反映:
- 夜間活動噪音頻繁,影響作息
- 道路管制與交通壅塞造成不便
- 垃圾處理與清潔負擔上升
在未來城市設計與活動政策中,如何平衡人流觀光效益與居民生活品質,將是市府規劃的重要課題。
社會參與式設計的實質推動空間
目前高雄在部分更新計畫中已有初步導入參與式設計概念,例如:
- 亞洲新灣區公共藝術由居民票選與社區討論產出
- 軟體園區的創客空間對外開放,部分設施由非營利組織營運
但這些案例仍屬少數,未來若能在公共設施、廣場空間、社區通道等細節層面開放更多意見管道,將有助於提升設計實用性與空間認同感。
延伸閱讀推薦:捷運、公車、步行、共享機車怎麼搭怎麼騎最順?在地人這樣走最聰明!
結語:城市更新下的高雄,往哪裡走?
透過亞洲新灣區、體感科技園區與海空經貿城三大計畫,我們可以觀察到高雄正從傳統的工業與運輸重鎮,逐步轉型為以觀光、科技與文化導向的複合型城市。這些建設無論從空間形式、政策語言、或產業策略上,都標誌著高雄正試圖重新定位自己。
城市更新的實質成效
- 在空間面向上,三大計畫已陸續產生可被感知的地景變化,提升城市整體現代感與國際曝光度。
- 在政策連動面,市府透過與中央配合,確保大型建設有資源支撐並與區域規劃銜接。
- 在觀光與產業面,這些區域逐步具備吸引遊客、舉辦展演活動、促進新創產業聚集的潛力。
尚待調整的課題
然而,這些轉變也伴隨不少需持續關注的課題:
- 民眾參與程度不足,部分規劃仍偏重從上而下的建設導向
- 空間使用彈性與生活導向性不足,可能形成「光鮮但不實用」的公共空間
- 跨區域資源整合與導覽動線未完整,旅人行程仍以斷裂為主
高雄下一階段的觀光與生活融合目標
若高雄希望不只是變得「比較新」,而是真正提升城市品質與居民福祉,未來可以從以下幾點深化努力:
- 提升公共設計的可用性與維護機制:不僅是造景,更注重空間的長期管理與民眾使用邏輯。
- 建立觀光與生活的交集點:鼓勵社區型旅遊、常態導覽路線與在地店家合作。
- 強化政策透明與參與平台:定期公開建設階段資訊,設置民眾回饋與修改窗口。
總結
高雄的城市更新尚未結束,許多建設仍在進行中,成敗不僅取決於硬體完成與否,更看這些設施是否真正為居民與使用者所用。當城市轉型能與生活脈絡結合、與觀光體驗連動,那些看似遙遠的重大建設,才會真正成為人們日常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