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在地文化

鳳鳴電台深度介紹|高雄在地廣播90年文化傳承與城市聲音記憶

高雄鳳鳴電台

高雄鳳鳴電台|90年在地廣播文化與高雄聲音記憶全紀錄

在高雄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中,有一道聲音陪伴著市民走過九十年——那就是高雄鳳鳴廣播電台。從戰亂時期的播報使命,到今日成為城市記憶的文化載體,鳳鳴電台不只是一個廣播頻道,更是高雄人的共同語言。本文將深入介紹這個在地聲音品牌的歷史、節目與文化意義,讓更多人重新聽見高雄,也聽見我們彼此的故事。

從上海到高雄|一段90年的聲音傳承

1. 上海創立,戰火中的文化堅守

鳳鳴電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34年,創辦人袁鳳舉先生在上海成立「鳳鳴播音社」,原為文化推廣與新聞廣播平台。隨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該社改制為「鳳鳴廣播電台」,成為抗戰期間唯一持續運作的民營媒體之一。面對戰火與政局動盪,鳳鳴電台仍然堅持日播,並積極協助抗戰宣傳與新聞聯播。

2. 遷台落腳,重啟廣播使命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袁鳳舉帶領原班人馬來到台北,成立「民本電台」。然而,他深知南台灣欠缺民營媒體發聲管道,遂於1950年將總部遷至高雄,並於九如二路創立「鳳鳴電台」高雄總台。這項決定開啟了高雄地區民營電台的先例,也改變了南部資訊傳播的樣貌。

3. 成為南部廣播指標

1959年起,鳳鳴電台增設第二廣播部,並於1966年興建「鳳鳴廣播大廈」,成為當時高雄地標之一。1968年再創先例,設立全台首座民營澎湖轉播站,開啟全天候24小時播音制度,奠定其作為台灣南部廣播指標的地位。

鳳鳴電台與高雄的深度連結

1. 廣播與城市共生

從六零年代的漁港廣播、七零年代的工廠通勤新聞、八零年代的社區訪談,到今日Podcast與數位收聽的轉型,鳳鳴電台的內容始終貼近高雄人的日常生活。它不僅是媒體,更是城市的語言,一種獨屬高雄的文化聲響。

2. 在地節目主題,貼近生活脈動

節目名稱主題內容地方連結與特色
HAKKA恁靚客家文化、語言、美食美濃六堆客庄特色文化、在地採訪
健康醫療站醫療常識、診所訪談高雄市立醫院、仁武、燕巢等地醫師定期參與
公民培力計畫社會議題、青年參與結合高雄市民政局、學校與社區大學
書香推手閱讀推廣、作家訪談串聯三餘書店、棧貳庫閱讀活動
海洋之心海洋議題與環境永續與旗津、高雄港、海科館合作

這些節目並非模板製作,而是以社區需求為主軸編排,讓電台不只是扮演傳聲筒,更成為在地居民討論的平台與社群網絡的核心。

走進社區:電台不只是播音,更是地方力量

1. 偏鄉教育與長者參與

電台定期舉辦「社區聲音工作坊」,走入那瑪夏甲仙杉林等地原鄉部落,教導當地師生錄音剪輯、新聞寫作與播報技術,並鼓勵學生製作自己的家鄉廣播。

此外,推出「耆老聲音記憶計畫」,邀請銀髮族參與節目錄製,分享過往產業、地方風俗、家族遷移故事,這些內容後續也被保存為聲音文史資料。

2. 與高雄市府、NGO協力發聲

鳳鳴電台長期為高雄市政府執行政策宣導專案,如交通安全、選舉知識、防疫觀念等,也配合民間組織推動公益議題,像是LGBTQ認同、街友庇護機制、偏鄉學童培力等,成為社會聲音的連結者與推進者。

聲音轉型:從AM走向Podcast與文化保存

1. 數位化聲音資產

鳳鳴電台與國家圖書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合作,進行老節目、災難現場即時錄音、文學廣播劇等珍貴音檔的數位化與註解工作,成為台灣首批進入文化部聲音典藏資料庫的民營單位。

2. 多平台經營,擁抱新媒體

除了原有的AM廣播,鳳鳴電台已建置官網串流平台,並同步於YouTube、Spotify、Apple Podcasts 等主流平台上架節目。內容如「真善美的城市片段」「港都聲音紀錄」吸引眾多年輕聽眾與在外遊子回流關注。

未來角色與文化定位

鳳鳴電台正在規劃「聲音導覽地圖」,結合高雄各行政區文化景點與歷史街區,如哈瑪星、鳳山城、橋頭糖廠,製作App語音導覽系統,由電台主持人實地講解。目標是讓聲音成為高雄文化旅遊的新媒介。

未來也將與高雄青年創業社群、在地設計師合作,開發聲音品牌周邊,透過文創延伸鳳鳴精神,讓更多人用不同方式「聽見高雄」

延伸閱讀:除了傳統電台,高雄還有哪些藝文活動跟樂團可以推薦?

聯繫與參觀方式

想更深入了解鳳鳴電台、參觀錄音現場或安排團體導覽,可透過以下方式聯繫:

目前開放部分團體參訪行程(需事前預約),內容包含節目錄音參觀、廣播歷史導覽、聲音體驗互動區,適合學生、社區團體、文化旅遊等族群。

結語:鳳鳴,是高雄說故事的方式

鳳鳴電台不只是城市的耳朵,更是一座記錄與創造高雄故事的平台。在這裡,聲音不只是媒介,而是一種文化自信。當我們在深夜或清晨再次聽見那熟悉的聲音時,聽見的不只是廣播,而是屬於這座城市最真實、最貼近人心的呼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