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棧貳庫|一座老倉庫的第二人生,從貨運轉運站到港邊文創最佳地標

『這不只是景點,是高雄的記憶延伸』
在高雄眾多新式的景點中,「棧貳庫」從來不靠光鮮亮麗取勝。它是沉穩的,是低調的,卻是活在高雄人城市記憶深處的一部分。如果你走過鼓山、來到哈瑪星港邊,可能曾經擦肩而過這棟紅磚老建築;如今它不再只是港邊的遺跡,而是一個把歷史翻譯成創意語言的基地。這裡的倉庫曾見證貿易繁華,如今則為文化與生活留下空間。
這篇文章不只是帶你來「玩」,而是帶你來「聽」這座城市曾經的節奏,與它如何在轉型中重新找回自己的語言。
高雄港老倉庫到棧貳庫|空間如何重生?

攝影提供:低傳真名
過去:繁華與沉寂的交錯
棧貳庫,全名「高雄港第二號倉庫」,建於日本時代,是當時高雄港貨運的重要倉儲設施之一。曾經,貨輪一艘艘靠岸,從南洋來的貨品、島內南北的物資,經過這裡中轉、整理、再出發。那是一段高雄作為工業城市與海港要塞的年代。
但隨著產業轉型與港口東移,這些曾經熙來攘往的空間一一沉寂。棧貳庫在90年代後期被封存,不再有人出入、無聲無息地沉睡在港邊。
現在:將舊空間說新故事
直到市政府推動港區再生計畫,棧貳庫才迎來改建契機。與駁二藝術特區相呼應,棧貳庫以「生活文創基地」為定位,不只是觀光景點,而是社區文化與青年創業的共生場域。
這裡|不只是網美打卡點,這裡有生活的記憶

攝影提供:低傳真名
紅磚牆下的呼吸空間
走入棧貳庫,不會被刻意裝飾的打卡裝置綁住目光,而是先感受到「空」。空間開闊、視野流通,有木棧道、有港景、有風吹,還有老倉庫的斑駁與時間留下的紋理。
這裡的每一塊磚,每一扇窗,不只是裝飾,而是高雄港過去百年歷史的皮膚。你會看到木質鞦韆靜靜地擺盪,孩子奔跑、情侶對坐、長輩散步……這是一個讓記憶與當下共存的空間。
倉庫裡的店鋪:不是連鎖,而是有溫度
棧貳庫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倉庫裡的文創品牌與小店。這些不是標準化的連鎖品牌,而是許多從高雄長出來的品牌、手作人、甜點師傅、設計師,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在地」。
- 在地製作:以南部整體風格為核心的生活設計店
- 倉庫旁的手沖咖啡店:販售的不只是咖啡,而是午後的對話
- 甜點與插畫結合的藝術空間:讓人進去後不自覺放慢腳步
每一家都像是一本故事書,不高調、不喧鬧,卻有堅持。
高雄最有靈魂的文創基地?

一個讓創作發生的「容器」
與一般展覽空間不同,棧貳庫本身就是創作的發源地。不只是展示作品,更提供藝術家駐村、策展人實驗、品牌孵化的基地。你常常會看到:
- 假日市集:讓年輕創作者有第一個對外販售的機會
- 藝術快閃展:沒有固定形式,只以倉庫為畫布
- 舊物改造工作坊:讓大人小孩一起動手做生活設計
這不只是空間租借,而是真正落地的文化孵化場所。
旅行之外,這裡也藏著地方創生的可能

你會發現,這裡的工作人員大多是高雄在地青年,有些人甚至是返鄉創業。他們選擇回來,不是因為其他城市不夠好,而是因為相信這座城市的慢、有厚度、有溫度。
「我想讓以後的小孩可以知道,城市不只是看高樓大廈,而是知道這裡曾經是裝滿木箱與汗水的地方。」一位開甜點店的師傅這麼說。
這是棧貳庫最打動人的部分:它不只是一個地方,而是生活選擇的具體展現。
散步提案:從棧貳庫走到城市生活
地點 | 距離與推薦重點 |
---|---|
駁二藝術特區 | 步行3分鐘,街頭塗鴉、當代藝術與展演基地 |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 步行5分鐘,音樂人演出與夜景餐酒常態上演 |
哈瑪星鐵道園區 | 鐵道迷與親子同樂地,有舊火車頭與歷史解說展 |
西子灣夕陽 | 捷運一站,黃昏時分看海最適合 |
鹽埕區小吃 | 走進巷弄吃鴨肉珍、米糕城,最地道的味道 |
延伸閱讀:音樂節、藝術展覽、市集文化,感受南台灣的文化精髓?還想逛更多藝文活動?
結語|不是結束,而是從這裡出發的一段風景
棧貳庫不只是倉庫的再利用,而是城市與記憶的再連結。它不是把歷史當成展品,而是讓歷史參與今天的生活。你可以在這裡喝咖啡、買設計、看展覽,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單純坐著吹風,靜靜感受高雄港口的節奏。
而當你真正踏進這片空間,就會理解:所謂地方,不只是地理位置,而是人與時間一起累積出來的溫度。棧貳庫正在持續書寫屬於高雄的海港文化日記,也邀請你留下屬於自己的那一頁。
如果你還沒來過,來走走吧;如果你已經來過,再來一次,也許你會發現,這裡每次都能給你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