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在地文化

哈瑪星港邊老街散步趣|聽高雄老一輩人說從前的鐵道與生活

哈瑪星|鐵道街區與歷史

哈瑪星|從港邊鐵道到文化基地,重新打開高雄歷史的入口

哈瑪星,不只是高雄的一部分,而是一段城市軌跡的入口

在高雄市的西側,有一個名字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哈瑪星。它是鐵道的終點、港口的前線、城市現代化的起點,也是歷史與文化交會的場域。對老高雄人來說,哈瑪星是童年時搭火車去港邊的回憶;對外地人來說,它是市區邊陲的一塊保留地,直到近十年,它才逐漸重新被看見。

本文不是旅遊導覽,也不只是歷史敘述,而是一場城市記憶的追索。我們將從哈瑪星的空間佈局談起,穿越它的時代轉折,走進它的巷弄與街廓,觀察它如何從重工業區變成文化實驗場,也理解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更應該重新認識哈瑪星。

哈瑪星的地理與命名:從「濱線」開始的故事

哈瑪星|早期發展

哈瑪星這個名字,聽起來很特別,其實是從日語「濱線」注音假名:はません,羅馬字:Hamasen)演變來的。老一輩的人講台語時唸成「哈瑪星」,久了,大家就這樣叫它。當年這條通到港邊的鐵路支線,是高雄人去港口工作的門口,也是出門「做大事」的起點。

哈瑪星的範圍,大約是現在的鼓山一路往南、臨海一路以西一帶。這裡從以前就很不一樣,不像高雄其他老街是慢慢長出來的,哈瑪星一開始就有設計、有規劃──街道像棋盤一樣整齊,排水、宿舍、辦公廳舍通通齊全。有人說,哈瑪星是當年日本政府拿來當作「示範都市」在打造的,算是高雄最早的現代社區之一。

從港埠設施到重工腹地|哈瑪星的黃金年代

港口開發帶動城市繁榮

20世紀初,高雄被日本政府選定為南進戰略與貿易轉運的港口城市。港區工程從第一期至第三期陸續完成,船隻得以停靠碼頭、貨物透過鐵道轉運至內陸,哈瑪星因此成為港口與城市之間的中介地帶。

此時期的哈瑪星,聚集了大量港務員工、鐵道工人與其眷屬,成為高雄最早的「移民城市縮影」。日人規劃此區不僅設有鐵道局、運輸站、倉儲區,還興建學校、警察局與神社。今日尚存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哈瑪星車站舊址」「日式宿舍群」等,都是那段繁榮時期的見證。

鐵道終點站的意義

哈瑪星亦是高雄臨港線的終點,這段鐵路是台灣最早的臨港鐵路系統,連結縱貫鐵道與高雄港,使得物資運送與人員流通更為便捷。當年許多旅客由此上船,遠赴南洋;也有許多漁貨、木材與砂石,由此進出台灣本島。哈瑪星的角色,就像城市的心臟,在那個「運輸即生命線」的年代,擔負著最關鍵的角色。

巷弄裡的日常|哈瑪星的文化層疊與生活

哈瑪星|巷弄裡的日常

閩日交錯:生活與語言的混血地圖

哈瑪星是一個由閩南人、日本人與後來移入的外省人共同構築的空間。日本統治時期的上層官員與技術人員多居於壽山麓的日式宿舍,閩南商人則聚集於登山街、中山橫街開設食堂、布店、乾貨舖。

街坊間的語言混合了日語、台語、北京話,在茶館裡,談生意可以一桌三語並存。街坊的飲食也因此融合:味噌與醬油並存、炸豬排與鹹粥共桌,是哈瑪星獨有的飲食文化輪廓。

美食記憶:從古早味豆花到魚市場早餐

若你清晨走進哈瑪星魚市場旁的小巷,仍可找到幾間傳承三代以上的古早味豆花、燒餅、油條攤販。這些食物並不華麗,卻是每一位哈瑪星在地人味蕾的起點。登山街口的牛肉湯、壽山下的米粉炒、壽司便當鋪……都是這區生活史的一環。

哈瑪星如何轉身|從工業遺址到文化基地

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

鐵道園區的誕生:記憶不被拆除,而是被再利用

2008年,高雄臨港線停止營運,原本應被封存或拆除的鐵道設施,在公民與文化界的倡議下,得以保存與轉型。如今的「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保留了百年軌道與倉庫,成為市民活動、展覽、親子體驗的新場所。

創意進駐與在地實踐

園區內設有「台灣鐵道館哈瑪星分館」「駁二藝術特區延伸倉庫群」「地方青年工作坊」等,讓地方創生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能實質落腳的實驗平台。許多駐地藝術家選擇在哈瑪星發表作品,因為這裡保有城市的真實紋理,也擁有足夠的時間厚度讓作品與土地對話。

哈瑪星的當代價值與未來可能

哈瑪星鐵道影展

攝影提供:低傳真名

城市不只向前,也該回頭

哈瑪星的存在,提醒我們:城市的發展不能只看摩天大樓與新商場,而應該關注那些被忽略的街道、逐漸淡去的生活樣貌與可轉譯的歷史空間。哈瑪星不是「老舊」,而是「成熟」

它證明了一件事:一個城市若能善待自己的過去,也會更有力量面對未來。

不只是保存,而是共創

未來的哈瑪星,不能只是觀光導向的歷史公園,更應該成為「城市共創的實驗場」。在地居民、設計師、文化人、建築師與政府共同參與,讓這個空間既保有記憶,也有創新的可能。

推薦延伸閱讀:棧貳庫KW2-港邊倉庫的文創重生

延伸散步提案|哈瑪星周邊的歷史與文化路徑

高雄|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

哈瑪星不只是一個街區,它的位置幾乎就像高雄舊城的核心,四周還藏著許多值得順路探訪的景點,這些地方與哈瑪星彼此呼應,讓散步更有故事可聽:

  • 🏛️ 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位於壽山山腰,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英國領事館建築,俯瞰高雄港絕佳地點。
  • 🐠 鼓山魚市場(原高雄漁市場)清晨最有味道的景點,可以邊吃邊看拍賣與卸貨,體驗真實港邊生活。
  • 🚶‍♀️ 哨船頭公園與海岸步道沿港設有景觀平台與散步道,夕陽時段最受歡迎,緊連哈瑪星南端。
  • ⛩️ 代天宮在地信仰中心,保留傳統宮廟與地方慶典活動,是認識庶民文化的關鍵。
  •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鼓山分館)有系統展示哈瑪星與鼓山的都市轉型、殖民建設與空間記憶。

以上景點步行皆可抵達,適合安排半日至一日的深入探索行程。

結語|走進哈瑪星,也是在走進我們的城市根部

哈瑪星這地方,若你是高雄人,多半有聽過;若你是外地來的,可能覺得它只是某個看起來有點舊的角落。但真正走進來,才會發現,它像是一本打開的家族相簿,一頁頁寫著港口工人的汗水、鐵道聲響、巷弄裡的吆喝聲。

有些記憶,是靠走出來才會想起來的。哈瑪星的老屋還站著,鐵道還在,味道也還在——那是烤香腸的味、鹽水雞的味,也是鐵軌在太陽下散發的熱氣味。

下一次來高雄,不妨早點起床,先到哈瑪星喝一碗豆漿,或是在鐵道園區坐坐。讓身體慢慢地走、讓心也慢下來。你會發現,高雄其實藏了很多故事,而哈瑪星,就是那扇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