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創市集的真正價值,不能只靠擺攤撐起來
什麼是文創?從夢想到現實的距離
「文創」這兩個字,聽起來浪漫,也寫得漂亮,但真正在高雄做文創,絕對不是你以為的詩與遠方。
文創,全名為「文化創意產業」,本意是將文化內涵透過設計、故事、創意、視覺、空間等形式轉化為商品或服務,創造附加價值。舉凡插畫周邊、手作皮件、客製明信片、地方意象T-shirt、甚至是結合原民文化的生活小物,只要能「用創意說文化的故事」,都算文創。
然而,夢想與現實之間,總隔著一層叫「市場」的迷霧。
很多人投入文創,是為了創作自由與品牌理想——但當一場市集下來淨賺不到幾千塊,還要頂著大太陽搬桌椅、搭棚架、搭交通、拚宣傳的時候,現實就會告訴你:光有創意還不夠,還需要對的平台、對的觀眾、對的主辦方,以及正確的行銷邏輯。
台灣文創產業的現實|規模逐年增長,但平台斷層嚴重
根據文化部資料,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在2022年的產值超過9,000億元新台幣,涵蓋超過20萬個從業人口。整體規模逐年上升,顯示「內容經濟」已成為21世紀的關鍵資本。
但若深入拆解結構,會發現一個矛盾現象:
- 上游:有內容、有故事、有風格的小品牌如雨後春筍出現(尤其設計所畢業生、自媒體創作者、地方返鄉青年)
- 中游:平台卻失靈。無論是銷售平台、市集空間、媒體曝光還是輔導資源,斷層嚴重
- 下游:消費者雖有興趣,但缺乏系統化導購、教育與信任建構
於是你會看到大量文創品牌卡在「初創→成長」的轉型瓶頸。他們有內容,卻沒有被看見;他們有潛力,卻無法突破市集的低價競爭。
文創市集的現況與困境|假熱鬧真流動

高雄的文創市集密度並不低——駁二、衛武營、大東、金馬賓館、夢時代、城市光廊、甚至社區公園、學校園遊會,處處都可能出現「文創市集」的招牌。但仔細觀察,許多市集都是「一日熱鬧、三日退場」,人潮來了又走、買氣虛浮、品牌無感。
常見問題如下:
問題類型 | 現象說明 |
---|---|
來客結構不穩定 | 很多市集現場「好像很多人」,但多是散客或拍照客,轉換率極低。 |
無法累積品牌效益 | 攤商今天出現在A點,下週又在B點流浪,消費者無從記得你是誰。 |
活動缺乏策展思維 | 同質性高、無主題規劃的市集讓攤商之間變成無謂競爭。 |
主辦單位行銷力不足 | 「只有主辦在群組貼貼文」成為市集宣傳常態,毫無拓客能力。 |
這些現象導致高雄許多市集變成一種「活動代工場」:看似忙碌,實則空轉。
攤商的心聲|市集到底是為了誰而辦?
很多做文創的朋友,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到底是在幫主辦方充場,還是來賣東西的?」
這問題很現實,但也是產業不能忽視的警訊。許多市集主辦單位把心力放在場地申請、桌椅調度、LINE群通知等行政層面,但卻忽略一件事:攤商不是來打卡、不是來曬太陽,是來生存的。
攤商會願意報名市集,是希望接觸潛在客群、累積品牌曝光,甚至能獲得長期追蹤訂單、線上轉換。而不是被動等待路人經過順手掃個Line。
我們聽過以下幾種攤商的痛點:
- 「市集現場根本沒人,還要我自己拍照貼文?」
- 「主辦只會發個IG限動就算宣傳了?」
- 「連個活動地圖都沒有,客人怎麼知道要找我在哪?」
- 「我出場一次攤費+交通就要1500,結果一天營收不到1000?」
這些現象不只是個案,而是結構性問題。
飲食攤位的角色該如何重建|不是副場,是整合一部分

如前所述,飲食攤已經成為市集不可分割的元素,但它不能只被當成「吃的區塊」,應納入整體策展思維:
- 設計動線引導,讓吃與逛交錯發生
- 將消費機制設計成「聯名互導」:如吃指定品牌飲料可折抵文創攤位小物、文創集點送餐飲兌換券
- 讓飲食也承載文化內容:選用在地農產品、文化背景介紹、與品牌共創包裝設計
這樣的整合,才會讓市集形成真正的「文化體驗場域」,而不只是「吃喝區+手作區」的拼貼。
文創市集主辦方的通病|Line群+社群文=宣傳?

現在的市集主辦方,很多都仰賴一套「快速辦完、活動收攤」的思維模式。他們常見的操作模式如下:
- 在IG/FB公告報名資訊
- 用Google表單報名
- 成立Line群組通知活動細節
- 活動前兩天發一張簡單的電子海報
- 現場拍照、限動打卡、交差結束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做事,但這種宣傳邏輯完全沒有「拓展新客」的功能。
文創市集的生命力來自「陌生流量」,不是只靠市集圈內人互看、互買。若宣傳只侷限在內部Line群與既有追蹤者社群,最多只能讓熟人圈「知道你辦市集」,無法創造外部新流量。
換句話說,你今天投了三萬、五萬租場地+人力佈置,但在媒體、Google、關鍵字搜尋上都查不到任何活動資訊,這場市集對整體市場根本「不存在」。
這樣的營運方式怎麼
延伸閱讀推薦:行銷公司不敢說的秘密?為什麼大家都推FB跟IG行銷?
市集不能只辦一次就算數|品牌經營與市集精神失衡
文創市集,本質上應該是一種「文化聚合平台」,讓創作者與生活者交流彼此的理念與作品,並且透過多次參與累積群眾認同。然而,現在多數市集卻像是「短期活動快閃」,甚至更像「商展攤位租賃」——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場地換了,帳號也換了,沒有任何積累。
▼ 這種營運模式,會造成以下三大問題:
❶ 攤商無法經營長期客群
消費者今天在市集買了喜歡的作品,回家後想再回購、追蹤品牌,卻找不到資訊,甚至連品牌名稱都記不得。因為現場沒有任何機制幫助攤商「收編客戶」或「導入線上轉換」,等於現場結束,一切歸零。
❷ 市集主辦單位沒有品牌意識
當主辦只以「把場租攤滿」為KPI,並不在意活動本身的策展與精神,那整場市集就會變成一個「臨時擺攤空間」,而不是一場文化活動。
❸ 無法建立城市文化辨識度
高雄其實有很多優秀的創作者,但因為市集之間沒有串聯、缺乏長期平台與品牌策展,所以消費者記得的是「某個地點有市集」,而不是「這場市集有誰很厲害」。
而市集主辦若只是「一場打一場」,既沒有媒體合作、也沒有線上官網或內容建置,那就註定無法成長為真正有品牌力的「年度活動」或「地區型文創品牌」。
攤商怎麼挑市集才不會踩雷?3個實戰建議
要想讓自己不白花時間、不白繳攤費,以下是給攤商的三個關鍵建議:
✅ 建議一:觀察主辦單位是否有「對外曝光渠道」
你要問的不是「主辦有沒有IG」,而是「主辦平常會不會主動做媒體合作、SEO文章、KOL宣傳、活動預告影片、報導曝光、實體手冊」等等。如果主辦只有LINE群與IG限動,那代表這場市集的觸及幾乎全來自自己與其他攤商,沒有拓客效能。
✅ 建議二:回顧過往活動紀錄
一個負責任的主辦單位,應該會整理過往活動照片、影片、數據報告、攤商回饋、參與人數等資料。如果一問三不知,或只能提供幾張濾鏡照片,那就代表他們並不把每場活動當作品牌在經營,而只是一次性的「現金製造器」。
✅ 建議三:詢問市集的目標族群設定與宣傳策略
你可以主動問主辦:「這場市集的主要受眾是誰?你們預計怎麼讓這些人知道有這場市集?會不會有線上宣傳?」一個成熟的團隊會很清楚告訴你活動的定位與拓客方式;如果他回答「就是大家來擺擺攤、拍拍照」那就再想想吧。
道底什麼樣的文創攤位能真正賺錢?關鍵策略揭密
其實,不是市集不能賺,是你需要懂得經營方法。以下幾點,是那些月營收破萬、粉絲黏著度高的攤商所共有的經營模式:
🔹 1. 不只賣商品,而是賣品牌故事
會賺錢的攤位,擁有明確的品牌視覺、角色設定、風格一致的商品設計,以及能講故事的文案。舉例來說,一個賣插畫的小攤位,如果能透過小卡、標語、陳列告訴顧客:「這是以阿嬤的日常為主題的系列作品」,那就會比單純「擺一些可愛商品」更容易吸引人駐足、掏錢、追蹤。
🔹 2. 打造回購與轉單機制
會經營的攤商現場不只販售,還會透過Line加入優惠、QR code追蹤、名片附上官網、加購有贈品、簽名板互動、抽獎等等方式收編消費者名單。這讓你即使市集結束後,也能持續行銷並轉化成「線上訂單」或「下次出現再回購」。
🔹 3. 合作聯名提升品牌交叉曝光
許多厲害的攤商會與其他品牌聯名,例如:插畫家x飾品設計師、皮件x咖啡品牌等,在市集推出限量聯名包裝或優惠組合,這種策略不只增加互動,也提高每次市集的平均客單價與記憶點。
真田整合行銷不只是辦市集,而是在打造「在地文創品牌生態系」

我們相信文創不是一場活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提案。因此,一場好的市集應該具備以下核心能力:
能力項目 | 真田的執行方式 |
---|---|
對外行銷力 | 除了社群經營,更透過SEO文章、Google搜尋可見性、YouTube與短影音行銷觸及陌生客群 |
攤商品牌培育 | 提供視覺設計建議、擺攤動線規劃、現場互動策略顧問,協助每一位參展者呈現最好的一面 |
在地連結 | 優先合作高雄在地品牌與青年創作者,串聯社區、校園、文史工作者,讓市集成為城市故事的載體 |
永續串聯 | 同步打造「文創主題小誌」、「品牌訪談專欄」、「文創散步地圖」等線上內容,將市集效益延長至活動後 |
客群導流 | 不靠偶然路過,而是設計清楚的廣告投放策略+內容行銷機制,導入精準人流 |
這樣的市集,不再只是「好天氣大家出來曬太陽」,而是變成一個真正在經營城市文化、攤商生存與創作價值的平台。
高雄需要的不只是攤位,而是一場真正的文創革命
高雄其實擁有無比豐富的文化資源與創意人才。不管是鹽埕、鳳山、前鎮、苓雅,或是更多隱藏在眷村、漁村、工業聚落裡的記憶,都可以是文創的原料。
但長期以來,太多市集只是照抄北部的形式,把市集當成商品擺攤平台,沒有根植在地、沒有做文化轉譯,沒有做「城市品牌行銷」的思維。久了,消費者覺得市集就是「一堆一樣的小物」,攤商覺得「辛苦又賺不到錢」,主辦覺得「辦一場就收一場」,一切自然陷入惡性循環。
高雄不缺創意,缺的是能讓這些創意站穩腳步的土壤。
而土壤要夠穩,需要:
- 嚴選參展者的機制,而不是「報名就上」的擺爛制度
- 有設計、有策展、有主題脈絡的活動策劃
- 能真正引流的廣告資源與實體地推
- 能與學校、文資團體、地方組織合作的橫向整合能力
- 能幫助攤商把一場活動變成「品牌養分」的耐心與視野
這正是真田整合行銷正在進行的事情。
我們要的不是一次性爆紅,而是持續有故事、有脈絡、有策略的文化創業支持計畫。
延伸閱讀推薦:真田整合行銷是哪裡跑出來的團隊?能為高雄商家帶來什麼獨特的行銷方式?
結語|誠實經營,才能讓文創市集長出生命力
做文創不是擺幾張桌子、放些乾燥花和音樂燈泡就叫「有氣氛」。也不是報名參加幾場市集、開個IG帳號就會自然賺錢。
※文創,是一場需要策略、需要品牌力、需要在地理解與跨界行銷的長期工程。
高雄正在改變,創作者也在進步。我們看見許多年輕人用設計回應土地、用手作轉譯歷史、用插畫描繪城市樣貌。我們相信,只要有人願意把「市集」當作產業來經營、把「攤商」當作品牌來輔導、把「行銷」當作核心資源來配置——那麼,高雄的文創市集就不會只是浪漫的泡泡,而是一座座真正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圈」。
我們不只是只想做市集,我們是在打造創作者生態。
這是真田整合行銷的承諾,也是對每一位認真做文創的朋友的邀請。
